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这才是海南

搜索
在线投稿 文字标题 文字标题 文字标题 文字标题 文字标题
查看: 3731|回复: 5

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乱?最后又是如何被平定的?

[复制链接]

967

主题

0

回帖

1920

积分

钻石:0 元

金豆:2010 点

金券:364 券

银豆:0 点

发表于 2022-9-8 04: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754年,安禄山为了收买人心,一口气向唐玄宗提交了一份提拔了五百多名将军,两千多名中郎将的名单。
事情传开后,长安城内,上至宰相,下至老百姓,都认为安禄山肯定会造反。只是不确定他会在什么时间造反。
然而,身为大唐皇帝的唐玄宗,对此却毫不在乎。他认为流言都是谣言,不足为信。
tbNYT662ggE5L15g.jpg

唐玄宗和杨贵妃

公元755年二月,安禄山派遣自己的副使何千年前往长安述职。
这次回朝述职,何千年又代表安禄山向唐玄宗提交了一份人事调动名单——安禄山将范阳军的三十多名汉将全部替换为了番将。
面对安禄山如此无理的请求,三省的长官集体表示反对。大家都认为,安禄山的野心昭然若揭。一旦满足他的要求,此人必反。
然而,唐玄宗对此却继续不当回事。他一面批准了安禄山的请求,一面驳斥群臣,说安禄山从未有过不忠于自己的表现,你们这些京官整天说他会造反,是不是因为嫉妒啊?
看到唐玄宗对安禄山的态度,包括杨国忠在内的满朝文武,一时间全无语了。
事后,一向与安禄山有私人恩怨的杨国忠为了逼迫安禄山主动露出马脚,便在玄宗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让京兆尹派人强行搜查了安禄山在长安的私宅。
这个事情传到范阳后,安禄山慌了。他搞不清楚这是杨国忠的私自行动,还是唐玄宗授意杨国忠干的。
于是,他就动了起兵造反的念头。并在几个月后,将想法变成了实际行动。
E0NgN0glP1b1LHLn.jpg

安禄山

安史之乱爆发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杀杨国忠为借口,起兵造反。
造反后,安禄山没有效仿当年唐高祖李渊先攻太原,再过黄河直取长安的成功方案。而是选择了从河北南下,先取东都洛阳,再攻长安的保险方案。
为什么说这对于安禄山来说,是一套保险方案呢?
因为安禄山虽然身兼河东节度使,但河东的边军,安禄山却调不动。
而山西之于河北,是居高临下之势。从山西向河北攻击,相对容易。反之则较为困难。
如果安禄山选择先攻河东,待拿下之后再从河东入关中,他在前期可能会陷入苦战,从而失去先下手为强的主动权。
相比于兵强马壮的河东,当时的河北、河南没有精兵驻守,可谓是不设防状态。
所以由河北南下,先攻河南,拿下洛阳,再克长安,对于安禄山而言,明显就是最安全的方案。
从事后的发展来看,安禄山的计划还真就是一个稳妥方案。叛军造反后,一路南下,摧枯拉朽,沿途几乎没有碰到任何抵抗就轻松杀过了黄河。
LrGDiNZqq9iXq2ED.jpg



临阵戗杀主帅

在叛军摧枯拉朽横扫河北的同时,唐玄宗在干什么呢?
一开始,面对从河北传来的军报,玄宗认为是“恶禄山者骗人”。不相信安禄山会造反。
后来,当越来越多的奏报如雪片般飞来,玄宗才终于意识到,安禄山是真的造反了!
眼见形势危急,唐玄宗立马叫来杨国忠等一班朝臣议事。但在御前会议上,一群大臣愣是面面相觑,拿不出主意。
其实,也不是大伙想不出主意,因为应对方案是明摆着的。那就是派一员得力大将,带着精兵去洛阳抵御叛军。
只不过,当时的中央军已经废了。将领基本没打过仗,士兵也都是站仪仗的废材。
指望这些人去抵御叛军?不可能的嘛。手中无米难为炊,所以大家才会一筹莫展。
虽然我们知道,就在唐玄宗伤脑筋时,安西节度使封常清正好入朝奏事,他向玄宗主动请缨,解决了无人领兵平叛的问题。
可是,唐军兵源素质差,这不是封常清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的。
这就好比,一个老虎带着一群羊,打得过一只老虎带的一群狼吗?明显是打不过的。
因此,封常清到了前线后,很快就被叛军打败。洛阳也随之沦陷。
pq8F544qQq8aZAZ5.jpg



在洛阳沦陷的同时,叛军还摧枯拉朽般地拿下了陈留、荥阳等地。而这时候距离安史之乱爆发,才刚刚过去一个月时间。
听闻前线传回的奏报,满朝文武哗然,唐玄宗也是惊恐万分。
这是雪崩式的失败,不能再败了!否则必然是兵败如山倒,大唐危矣!
为了提振唐军士气,唐玄宗一面下诏,甩锅给封常清,将其贬为一介白衣,派到驻防陕州的高仙芝处效力;一面又高调宣布,自己准备御驾亲征,要亲自到陕州前线督战。
可是,玄宗在长安刚表完态度,高仙芝就在封常清的劝说下,主动放弃了陕州,率军向西撤退,直接退到了潼关。
实事求是地讲。叛军多为骑兵,且多是身经百战的老兵。而高仙芝所部多为步兵,且大多是新征入伍的老百姓。双方在兵源素质存在极大差距,装备也有差距的情况下,高仙芝选择退守潼关,避免与叛军野战,无疑是最明智之举。
然而,高仙芝的明智之举,在唐玄宗看来却是不可接受的。
当时的玄宗,最怕的就是兵败如山倒,继而影响他的英明神武形象。结果,高仙芝直接就给他来了一个弃守陕州。想想看,这要传出去,影响得有多坏?那不就等于说啪啪打玄宗的脸。
所以玄宗对此事的态度是极为震怒!而在一怒之下,他就下旨给监军太监边令诚,让边令诚在潼关前线斩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边令诚后来因为投降叛军被唐肃宗杀了)
H2oeEEC09Emo9JCC.jpg



安禄山的困境

临阵杀害高仙芝、封常清后,玄宗为了稳住人心,随即又发布了一道圣旨,再次强调自己要御驾亲征,要亲手宰了安禄山!
但是,此时的前线已经没有统兵的大将了。
没有大将,难道要让此时已经71岁的唐玄宗自己指挥大军与叛军作战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别说唐玄宗的脑力跟不上,就算他的脑力跟得上,他那老迈的身体也经不起折腾。
所以,玄宗第二次表态,表示自己要御驾亲征后,满朝文武便把目光投向了当时在长安闲居的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的身上。
听说皇帝有可能要征召自己,哥舒翰感觉这就是个送死的差事,坚辞不受。
玄宗听说哥舒翰不愿意去,心生不满,难道你个老小子还真的指望让寡人亲征吗?
为了让哥舒翰马上挂帅出征,唐玄宗就让杨国忠去劝。
后来,哥舒翰经不住众人劝说,便勉为其难地答应了。
但是出征之前,哥舒翰也提了条件,那就是前线的事情,由自己说了算,唐玄宗和朝廷不能干预。
玄宗为了让哥舒翰尽快出征,当时也就全部允诺了。
公元755年底,哥舒翰拖着一副半身不遂的身体和从河西、陇右调回的八万唐军,赶到潼关与高仙芝留下的十万唐军会和,并依托潼关,与十余万叛军展开了长达半年的对峙。
XFyANPTwTdUzSP6n.jpg



在哥舒翰与叛军主力对峙期间,安禄山的后院起火了。
由于前期进展太快,河北的诸多州县,安禄山来不及派自己的心腹接管。这就导致叛军主力南下后,很多河北州县官员又重新打起了大唐的旗帜。
比如著名书法家,当时担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和他的堂兄颜杲卿就是先假装投降,待叛军主力南下后,立马宣布起义。
后来,颜真卿在周边州县官员拥护下,还担任了河北反安唐军盟主。势力最大时,河北的反安唐军多达二十万。而安禄山此时能够掌控的地盘,也就是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郡和邺城几地。
甚至就连安禄山的大本营范阳,也曾一度因为军心不稳,要起义投唐。
鉴于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安禄山决定暂停进攻潼关,先解决人心不稳的问题。
怎么解决呢?就是称帝。
公元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
称帝后,安禄山派史思明回到河北,负责剿灭后方的“叛乱”。
史思明率部回师后,一开始还比较顺利,打得义军偃旗息鼓。颜杲卿就是在这期间被叛军活捉。后来一家老小被押到洛阳处死。颜真卿知道噩耗后,为了祭奠颜杲卿的儿子颜春明,还专门写了一篇流传后世的《祭侄文稿》。
S2sR3L2qUvXWSF9h.jpg



但是没过多久,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就率朔方军从灵武出发,沿着黄河北岸一路前行,连克静边军(山西朔州市右玉县)、云中(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州)等地,打开了进攻安禄山老巢范阳(北京)的通道。
并且郭子仪还向玄宗举荐了李光弼。玄宗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领一万朔方军与史思明对阵。
随着郭子仪和李光弼参战,一时间,河北的战局又朝着有利于唐朝的方向发展了。
到了公元756年五月,安禄山在叛军主力在潼关与郭子仪对峙。史思明在河北被郭子仪和李光弼打得欲哭无泪。
与之同时,安禄山派去进攻颍川、南阳、雍丘的叛军,也都被唐军击败。
此时从大环境来讲,安禄山已经被唐军团团包围,叛军的士气跌到了谷底。
安禄山甚至一度想弃守洛阳,率领大军返回范阳,再择机行事。
然而,就在安禄山已经陷入绝境,安史之乱本应该就这样落幕的时候。长安那边,唐玄宗给安禄山送了一份大礼。
sh6Soo65Of5533I3.jpg



长安沦陷

正当郭子仪、李光弼、颜真卿等人把安禄山后方搅得稀巴烂时,唐朝的中央,以杨国忠为首的贵族势力,和以哥舒翰为首的军阀势力却在内耗。
在这场内斗中,玄宗担心会逼反哥舒翰,便多次迁就哥舒翰。
比如,杨国忠为了制衡哥舒翰,曾经让心腹杜乾运任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部队,驻扎于长安城东的灞上。哥舒翰知道后,不仅从杨国忠手上夺走了这支部队的指挥权,而且还杀了杜乾运。而玄宗在事后,并没有惩罚哥舒翰。
不过,玄宗心里对哥舒翰还是很不满的。
你个老小子,面对叛军,你唯唯诺诺。面对朕和杨国忠,你却咄咄逼人。你想干嘛?你心里还有我这个大唐天子吗?
基于此,玄宗便不断地催促哥舒翰出潼关与叛军决战。想着尽快解决安禄山后,从哥舒翰手上收回兵权。
面对玄宗的催战,哥舒翰起初据理力争,表示目前还不到决战的时候。但后来玄宗的态度很坚决,说安禄山的败局已定,主力已经撤回河北了,目前潼关外面的叛军只有几千人。
为了逼迫哥舒翰进军,玄宗还让杨国忠到前线带话:“旨到即行,不可迁延”。
BBc545D7S4sqD7cO.jpg



哥舒翰不敢抗旨,便只好出战。
结果,就是一场惨败。
关于这场“灵宝之战”,实事求是的说,哥舒翰要负很大责任。
因为一方面,潼关的唐军并不是没有精兵。
开战之前,唐玄宗从河西、陇右二镇,陆陆续续调来了八万精兵。
手握八万最精锐的唐军,哥舒翰与叛军的实力差距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另一方面,哥舒翰的指挥很有问题。
他事先知道叛军会打自己的埋伏,这一点他在出战之前,与玄宗争论时就说过了。
但在战争过程中,出于私心,哥舒翰却轻敌冒进,没有稳扎稳打,导致了最终的惨败。
lMzI8Itx8WSvU8ml.jpg



那么,哥舒翰为什么会轻敌冒进呢?他心里又到底在想什么呢?
哥舒翰的个人真实想法,我们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不知道。但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哥舒翰轻敌冒进,指挥失误的原因,也可以猜出个一二。
原因,很可能是哥舒翰不敢稳扎稳打。
因为,一旦哥舒翰率军出关,那就意味着他离帝国中央越来越远了。
而玄宗是什么人,哥舒翰心里很清楚。
多疑,而且老眼昏花。伺候这么个皇帝,你对他有用还好。一旦没用了,加之杨国忠在一旁吹点耳旁风,你就必死无疑。
所以对于哥舒翰来说,不出击则已,一旦确定要出击,那就必须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如果稳扎稳打,拖拖拉拉,甚至因为觉得前方有埋伏,又下令退回潼关。那哥舒翰的下场就是第二个高仙芝。
怎么说呢?这就是典型的君臣不同心。
皇帝整天疑神疑鬼,臣子整天担心自己脑袋搬家。你防着我,我防着你,这仗要是能打好了,就是见了鬼。
JWKzd65w3B3X8ee8.jpg



灵宝之战后,哥舒翰逃回潼关,他自知责任重大,于是便在关西驿站张贴告示,希望能聚拢逃兵,抵抗叛军西进。
但就在此时,哥舒翰的部将火拔归仁率领一百名士兵来到了驿站,把哥舒翰绑了,送给了安禄山。
而随着哥舒翰被活捉,潼关也至此失守。
玄宗知道这件事后,嘴上依旧强硬,表示自己要亲征安禄山,不管是将士还是百姓,都得打起精神来!
但背地里,却连夜带着老婆孩子和几大箱金银珠宝,逃离了长安。
等到第二天早上,当官员们排队上朝时,这才发现已经皇帝跑了。
听说皇帝跑了,一时间,长安城炸了窝,迅速陷入混乱之中。文武百官、商人富豪,纷纷收拾金银细软跑路。
见到达官显贵争相跑路,官兵也各自跑路。
偌大的长安城,瞬间就变成了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公元756年六月,叛军攻陷长安。


DfS8jzc3CtUsJd4D.jpg



唐肃宗继位

玄宗跑路后,虽然一路上都在自责。但在随行的禁军看来,皇帝的自责毫无诚意。
眼瞅着叛军就要被合围了,结果因为皇帝和宰相的瞎指挥,大好形势,短短半月之内便被葬送。以后再想围困叛军,那得等到啥时候啊?
大伙越想越气,于是就引发了一场兵变,这便是“马嵬驿兵变”。
等到这场风波过去,唐玄宗在随行禁军的拥护下,继续南逃,跑到了成都。
太子李亨则与玄宗分道扬镳,北上灵武,并在灵武登基继位,是为唐肃宗。
XTFX6RnOtXZtT23n.jpg



肃宗登基后,玄宗很有默契,他知道儿子的处境也不怎么样。合法性不足,而且身边也没有人才辅佐。便让韦见素、房琯等人持国宝玉册赴灵武传位。
玄宗此举,一方面是承认肃宗的合法性,夯实肃宗的执政基础。另一方面,也是顺便能给肃宗推荐几个能帮得上忙的人才。
肃宗见到韦见素后,很不待见他。但肃宗很待见房琯,任命其为宰相。
除了承认肃宗的合法性外,玄宗在成都期间还派理财专家第五琦到江南地区负责赋税的征收和粮食的运输。
后来,第五琦又去灵武拜见了肃宗,被肃宗任命为监察御史兼江淮租庸使。
第五琦领命后,将南方的粮食和赋税,沿长江一路向西,有的运到了蜀地,有的从襄阳经过扶风,运到灵武了。
有了江南送来的钱粮保障,肃宗才得以成功反击,并收复长安。
当然,这是后话。此时的肃宗,执政班子仍然很薄弱,无力操控整个大唐帝国。
不过,就在肃宗一筹莫展时,李泌来了。


gUHV80vtNu318WX0.jpg



李泌,出身名门,是西魏政权“八柱国”李弼的六世孙。
早在李亨还是太子时,李泌就和李亨建立起了牢固的信任关系。
只不过,由于杨国忠的排挤,李泌在玄宗时期一直得不到重用。
等到太子李亨变成了皇帝李亨,李泌这才有了一展拳脚的舞台。
肃宗见到李泌后,立刻与之商讨当前局面。
李泌根据当时的情势,首先建议唐肃宗发布诏令,将能聚集的兵马都征召到灵武。那些被叛军阻隔,不能派兵过来的,灵武这边也要派人过去通知他们,皇帝换人了。
此举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向天下人宣示唐肃宗的合法性。现在换皇帝了,以后大家都要听肃宗号令。
解决了合法性问题,李泌又劝说肃宗把天下兵马大元帅的位置封给了广平王,也就是后来的唐代宗李豫。
此举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避免唐朝又出现兄弟阋墙的的悲剧事件。
现在已经很乱了,高层不能再乱了。
LwWwRw55W1bgr66Q.jpg

李豫

后来,李泌以元帅府行军长史身份,帮助肃宗处理军务、政务。在这期间,他还建议肃宗将宰相每十天轮换一次。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宰相专权的情况,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朝廷的办事效率。
靠着李泌高效的运作,仅仅两个月,肃宗在灵武的领导班子就搭起来了。身边聚集的部队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从河西、陇右、西域调回的精锐边军。
等到聚拢军队的越来越多后,李泌又建议唐肃宗离开灵武,去到离长安更近的凤翔(陕西宝鸡)指挥战斗。
但在肃宗觉得凤翔不安全,就选择先暂驻于彭原。(甘肃宁县)
公元756年十月,眼见李泌越来越受肃宗的器重,房琯坐不住了。他主动请缨,希望肃宗能拨一支兵马给他收复长安。
对此提议,肃宗起初本来是想拒绝的,因为房琯只是一介书生,他哪懂什么打仗?但肃宗见房琯言辞慷慨,并且又被他的鼓舞式演讲说动了心,便点头同意了。
结果这一战,唐军输得那叫一个惨。
四万精锐唐军,在一群白面书生指挥下,被叛军杀得片死伤九成,仅有四千余名伤残士兵侥幸逃回了大本营。
事后,唐肃宗很生气,当即就暴跳如雷,扬言要杀房琯立威。多亏是李泌等人劝阻,房琯这才捡回一条性命。
jSMo2df6edE1XW0Z.jpg



安禄山被杀

反攻长安失利后,肃宗随即又迎来了两个噩耗。其一是永王李璘叛乱;二是叛军基本肃清了河北的官军势力。
肃宗继位后,将郭子仪和李光弼从河北前线召回到灵武。而随着郭、李的离开,被他俩捶得只剩下一口气的史思明,瞬间体会到了什么叫“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公元756年八月至十二月,在史思明的一通王八拳下,河北唐军再次被打得偃旗息鼓。就连旗帜性人物颜真卿也迫于压力,撤出了河北战场。
而随着河北唐军的撤退,此前困扰安禄山的后顾之忧也随之解除。
e8pTNttcB5azpPth.jpg



鉴于形势变化,肃宗赶紧召见李泌,询问应对策略。
李泌面见肃宗后,根据叛军分布情况,制定了一套反客为主、疲劳叛军,先取范阳、断敌归路,决战河南、聚而歼之的平叛计划。
这个平叛战略,有人认为可行,也有人认为缺乏可操作性。由于网上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细述了。一言以概之,就是李泌不建议先收复长安,他认为应该先拿下范阳,抄了安禄山的老巢后,南北夹击,将叛军聚歼于河南,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听完李泌的平叛战略,肃宗起初很高兴。但后来由于肃宗急于收复长安,便没有执行。
ZWNSnZ11zsGq1a1O.jpg



公元757年一月,当中国历史上极为惨烈的睢阳保卫战打响的同时。史思明也调集了十万大军,将太原城团团包围。
当时的太原,主将是从灵武赶回前线的李光弼。士兵仅一万余人,且多为团练兵,战斗力并不强。
双方如此大的战力差距,按正常剧本,史思明铁定能赢。
然而李光弼真不愧是名将。一万打十万,不仅没吃亏,反而靠着零零星星的战斗,歼灭了三万叛军。
正当李光弼与史思明大战于太原时,洛阳方面传来好消息——叛军内讧,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给杀了。
事情是这样的:安禄山拿下长安之后,派人搜刮长安的金银珠宝和美女,准备运回老家范阳享福。可东西还没运回去,安禄山的眼睛就突然瞎了。
为此,安禄山的心情十分得郁闷,脾气也是异常的暴躁。
身边的近臣稍微出一点差错,轻则会被他毒打一顿,重则会被他砍头。
时间一长,安禄山身边的近侍李猪儿和安禄山的次子安庆绪就受不了了。
安庆绪和李猪儿很怕被安禄山找茬干掉,就先下手为强,在晚上趁安禄山睡觉时,把安禄山捅死了。
捅死安禄山后,安庆绪起先没有公布消息。
他把史思明从太原前线调回范阳,又封赏了一批官员后,才公布安禄山的死讯,宣布自己继位为大燕的第二代皇帝。
而当史思明从太原调走后,李光弼凭借战神级发挥,一战团灭了围城的七万叛军。
肃宗听说此事,高兴坏了,下诏加封李光弼为司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封魏国公。
encuNnfJuUDU5FoJ.jpg



收复两京

就在李光弼与史思明大战于太原时,郭子仪率三万人进入河东,收复了大片失地,然后南渡黄河,进攻潼关。
这是肃宗的战略构想,想着拿下潼关后,关门打狗,然后聚歼长安的叛军。
但肃宗显然低估了叛军的战斗力。这场潼关争夺战,唐军与叛军大战两天两夜,最终以唐军惨败,死伤一万多人告终。郭子仪带去的四员部将,有三人战死,只有仆固怀恩靠着叫花子打狗战术——边打边撤,才从战场捡回一条命。
肃宗见关门打狗的战略不缺实际,便只好将郭子仪调回。
公元757年二月,肃宗离开彭原,进驻凤翔。
四月,郭子仪也率部退回凤翔。随即就被肃宗任命为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负责率领齐聚于凤翔的十余万唐军,从西面直接攻打长安。
同年五月,收复长安之战正式打响。
这一战,叛军两次设伏。
第一次设伏,被郭子仪识破,唐军胜。
第二次设伏,叛军演技炸裂,加之郭子仪求胜心切,头脑发热,未能识破,唐军败,而且是惨败。这是安史之乱以来,郭子仪面对叛军的第一次失利。
战后,郭子仪认识到了叛军的厉害。便不断地反省自己,招兵买马、训练士卒,总结经验与教训,为下一次大战做充足的准备。
肃宗为了稳定人心,则大开空头支票,提振唐军士气。
另外,肃宗认为叛军厉害,是因为范阳铁骑厉害。于是,肃宗便派人到回纥借兵,并给出了一个让回纥无法拒绝的筹码——攻克长安后,土地和百姓归唐军所有,金银珠宝和未成年男女归回纥所有。
回纥可汗见有利可图,当即便让儿子领着四千精锐骑兵南下助战。


rV77TcbvrlFsCY0f.jpg



同年九月,休整了四个月的唐军在郭子仪指挥下,再次对长安发动进攻。
这一次进攻,唐军在准备充分,且有了回纥骑兵助战的情况下,通过一场血战,斩杀了六万叛军。
战后,叛军残余逃往洛阳。唐军在玄宗、肃宗逃离长安一年零三个月后,收复长安。
收复长安后,回纥军按照事先约定,准备进城洗劫。不过就在回纥军准备进城时,太子李豫站了出来,他对回纥王子说:不是我们毁约,而是如今长安城打下来,我们就纵容你们劫掠,洛阳的百姓看到后会做何感想?我们还需要打下洛阳,希望你们可以放过长安的老百姓。等洛阳被攻克后,朝廷一定会履行诺言。
回纥王子认为李豫说的在理,便同意了。长安城也因此免于一场浩劫。
唐军在长安待了三天后,随后便向东追击。
由于叛军是溃逃,不可能组织有生力量节节抵抗,因而唐军顺利拿下潼关,并陈兵于陕州西郊。
见唐军杀来,安庆绪问众人怎么办。有人建议直接退回范阳,但安庆绪不甘心,便集结了洛阳附近的叛军,总共十五万人,决心与唐军和回纥军在陕州决战。
而就在安庆绪收拢兵马的几天前,被叛军围困了十个月之久的睢阳被攻陷。
睢阳城破后,张巡等三十六名官员遇害。
这就是典型的造化弄人。如果唐军能提早半个月发动反击,睢阳可能就不会沦陷了。
fL6QyE6O12F6bWO4.jpg



公元757年十月,叛军集结到位,这场唐军与叛军的决战也随即开打。
这一战,叛军先声夺人,主动进攻。唐军和回纥军采取夹击战术,唐军在正面诱敌,引诱叛军进入预设阵地,回纥军从后包抄。叛军在唐军和回纥军的夹击下,心态崩溃,最后留下九万具尸体和一万俘虏,大败而去。
陕州之败后,安庆绪在洛阳无法立足,只得率领亲信往河北方向逃窜。
唐军收复洛阳后,由于李豫实在找不到拒绝回纥军洗劫的理由,便只能默许回纥人对洛阳的洗劫。
这个事件,是唐朝的耻辱。
PgtJYNtM3yoxV51t.jpg



史思明复叛

安庆绪逃出洛阳后,本想直接回范阳。但由于他不确定范阳守将史思明的立场,便在逃到邺城后就不再北上了。
后来,听说安庆绪在邺城驻扎,叛军的几个军头,如蔡希德、田承嗣、武令珣等人,便纷纷赶去投奔安庆绪。
一时之间,本已经是光杆司令的安庆绪,身边又聚集了六万多人。
手里有了资本,安庆绪随即就派人领着五千人马去范阳找史思明调兵。
安庆绪此举,说的是调兵,其实就是想趁机灭了史思明。
面对安庆绪派来的人,史思明很犹豫。他此时的实力要强于安庆绪,灭了这五千人,分分钟的事。但如果他与安庆绪决裂,安庆绪极有可能投降唐朝。如果那样,范阳方面就被动了。
为了获得主动权,史思明决定“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他先将安庆绪派来的五千人马缴械,然后派人带着他的奏折连夜前往长安。
奏折的内容非常简单:史思明愿意带着河北十三郡和十三万将士投降朝廷。
看到史思明主动投诚的奏折后,唐肃宗召集三省长官开会,商讨如何应对。
在会上,宰相张镐反对招降史思明,被唐肃宗骂了一顿。群臣见张镐挨骂,猜到肃宗有意招降史思明,便纷纷附和。
公元757年十二月,唐肃宗下旨,封史思明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并让宦官李思敬前往范阳安抚。
安庆绪方面,被史思明这么一搞,手下的大臣和将士,人心惶惶,很多人觉得跟着安庆绪没有前途,就投降了史思明。
唐朝也因此在表面上又基本统一了全国
L7Ha07Htqhb0ZTGT.jpg



不过,后来史思明见安庆绪势弱,已经蹦跶不起来了。而自己在叛军中,已然是新的领袖人物。于是,他就导演了一场戏,声称李光弼要暗害他,朝廷言而无信,激起叛军上下对朝廷的愤慨心理。
然后,史思明借机又反叛了唐朝。
很快,范阳的变故就被长安方面得知。
据史料记载,肃宗听说消息后,良久无语。
他没有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而是偷偷派遣几名宦官带着诏书前去范阳沟通,还想再把史思明拉拢过来。
但问题是,史思明本来就是假投降。所以这次沟通无果后,肃宗也做出了决定:不再对史思明抱有幻想,唐军先剿灭安庆绪,再诛杀史思明。
AU7yZ5bUI5cRrLi7.jpg

史思明

邺城之战

肃宗定下平叛战略后,任命太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为了一战消灭安庆绪,肃宗集结了十路大军围攻邺城。
这十路大军分别为: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平卢兵马使董秦、镇西及北庭节度使李嗣业、关内及泽潞节度使王思礼、淮西节度使鲁炅、兴平节度使李奂、滑濮节度使许叔冀、郑蔡节度使季广琛、河南节度使崔光远。
关于此战唐军的兵力,有几种说法,有说是六十万人,也有说是二十万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实际只有十一万人。
不过,不管怎么说,唐军兵力都要多于安庆绪的七万人。
不出意外的话,这一战不会有悬念,安庆绪必死无疑。然而,就在唐军准备给安庆绪致命一击时。意外还是来了。
什么呢?很无语的一个操作。
决战前夕,肃宗认为太子长时间跟节度使们搞在一起,难免会像自己当初那样,在节度使的拥立下称帝,遥尊自己为太上皇。
于是,他就撤了李豫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并把李豫调回京城。
等李豫走后,肃宗对郭子仪也不放心,他担心郭子仪功高盖主。于是,他就撤了郭子仪的副元帅职务。
郭子仪被撤职后,有人就劝肃宗,几大军区联合作战,没有强势大哥坐镇,容易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谁都想摘胜利果实,谁都不承担相关牺牲。最后的决战,如果没有总指挥统一调度,是不行的呀!
可是肃宗却说,安庆绪灭亡是指日可待,要什么总指挥?于是,在前线监军的宦官鱼朝恩就成了唐军的实际总指挥。
Xwh55xhzx5x5D5oG.jpg



就在肃宗瞎搅和的同时,安庆绪给史思明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求援信,信的内容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如果你能派兵救援,我愿意把皇位拱手相让。
史思明见信后,很高兴,隔日便传令:尽起十三万范阳精兵,去邺城营救大燕皇帝。
不久后,史思明的大军就到了邺城外围。
见史思明来了,他的老冤家李光弼立即找到鱼朝恩,建议鱼朝恩允许自己率本部人马监视史思明,其余唐军部队继续围攻安庆绪。
李光弼的这个建议,在正常人看来,没有任何毛病。
但鱼朝恩的脑回路却是异于正常人,他说史思明就是秋后蚂蚱,等收拾了安庆绪,下一个就收拾他。现在不用管。
结果,战争进程偏偏就被史思明左右了。
唐军与安庆绪的决战开始后,史思明突然插足,指挥数万叛军杀向唐军,而唐军由于没有统一指挥,还以为杀向自己的叛军是友军。
于是,唐军就这么被史思明在光天化日之下偷袭了,被打得稀里哗啦。
事后,除了李光弼和王思礼的军队安全退出战场外,其他八个军区的部队,都在溃败中损失惨重。
而史思明在战后,则趁乱杀掉了安庆绪,并在吞并安庆绪部队后,向南追杀唐军,又几次打得唐军丢盔弃甲,轻松占领河北。
唐军惨败的这一幕,被诗圣杜甫看到。眼见百姓家破因为战争家破人亡,杜甫就此写下了著名的《三吏》和《三别》。
Viw128drWEijW01x.jpg



拉锯战

叛军拿下河北后,史思明留下儿子史朝义镇守邺城,他自己则带领大军返回范阳。
回到范阳不久,史思明就登基称帝,自称大燕皇帝,并大封功臣。
而唐朝方面,遭遇这么大的败仗,必须要找人背锅。
那找谁背锅呢?
郭子仪呗。
其实肃宗不想让郭子仪背锅,但如果不让郭子仪背锅,就该轮到鱼朝恩背锅了。而鱼朝恩又不想背锅,于是他便在肃宗面前反复诋毁郭子仪。
最后,由于肃宗也不想让鱼朝恩背锅(在皇帝看来,宦官比节度使可靠),便下旨罢了郭子仪的节度使一职,并任命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兼朔方节度使。
对于肃宗的这个任命,李光弼感到很尴尬。
因为自从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成为朔方军掌门人以来,他在朔方将士心中的威信就一直很高,大部分朔方军士只认郭子仪。
现在朝廷罢免郭子仪的节度使一职,让李光弼去统领朔方军。这在李光弼看来,显然就是挖坑给他跳。
后来,李光弼用了很多办法,包括杀了几个中级军官立威,也没有完全控制住朔方军。
最后还是唐肃宗下旨,进封朔方军的另一个元佬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副使,朔方军的权力交接才算是勉强完成。
而朔方军与李光弼之间的矛盾,也为唐军后来在邙山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YwH3QhQFTtf13ywz.jpg



公元759年九月,蛰伏了许久的史思明决定搞事。他让小儿子史朝清镇守范阳,自己则率大军进至汴州(河南开封),与唐军展开会战。
史思明南下的时候,李光弼正在黄河沿岸视察官军的防御工事,他听说史思明准备在汴州会战,就星夜赶回洛阳布置。
回到洛阳后,李光弼召集洛阳众将、东都留守韦陟、河南尹李若幽等人商议对策。
韦陟建议,唐军应该直接放弃洛阳,留兵于陕州,主力退守潼关,利用潼关天险去阻挡史思明的兵锋。
但这个建议被李光弼直接拒绝了。
为什么拒绝?原因很简单,想想高仙芝和封常清的下场就知道了。
可是叛军势大,而洛阳唐军兵力不足。不退守潼关又能怎么办呢?
李光弼思考再三,最后还是决定放弃洛阳。
但大军不是退守潼关,而是退守黄河北岸的河阳(河南孟州)。李光弼的这种操作既是为了向皇帝表明死战不退的态度,也是为了背靠黄河天险,与叛军周旋。
后来,史思明率军攻下洛阳城。但由于李光弼已经提前疏散了老百姓,史思明拿下的只是一座空城。
史思明无奈,只好放弃洛阳,然后转而攻打李光弼驻守的河阳。
这一战,李光弼复制了太原保卫战吊打史思明的故事,仅用两万人就打得史思明大败。
眼见拿不下河阳,史思明只好退回洛阳,隔着黄河与李光弼对峙。
这一次对峙,时间长达十四个月,从公元759年十月,对峙到了公元761年二月。
oZNlI7iiTlxT2k80.jpg



邙山之战

李光弼与史思明对峙期间,虽然频繁骚扰史思明,斩杀了不少敌将,为朝廷争了颜面。
但是朝廷上下对李光弼的战绩却很不满。
在朝廷的那帮老爷看来,李光弼身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要么组织大规模的进攻,要么和史思明展开决战,迅速平叛,这样的小打小闹,何时才能平叛?
所以不久之后,唐肃宗就产生了重新起用郭子仪,让他率朔方军,直捣范阳,然后挥师平定河北的想法。
理论上讲,肃宗的这个想法没毛病。安禄山在世的时候,史思明镇守河北,如果朝廷进攻范阳,遇到的阻力确实会很大。可如今史思明没有帮手,如果郭子仪直捣范阳,确实是一步妙棋。
可遗憾的是,肃宗的决定,引起了宦官鱼朝恩的不满。
当时,肃宗连诏书都已经写好发出了,结果鱼朝恩却欺瞒肃宗,硬生生地将任命诏书给截了下来。
鱼朝恩认为,郭子仪和自己是死对头,如果郭子仪重新做了兵马副元帅,再捞点军功向皇帝施压,自己估计不会好死。
于是,他就反复劝肃宗不要起用郭子仪。
前面说了,肃宗更信任宦官。所以起用郭子仪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不久后,史思明派人到长安散布谣言,声称驻守在洛阳的叛军都是河北人,长期征战导致大家逗思乡心切,此时洛阳的叛军上下离心,如果朝廷派大军前去攻城,肯定能够一举拿下。
鱼朝恩听闻消息,立即活动了起来,让肃宗下旨,催促李光弼赶紧收复洛阳。
李光弼面对圣旨和叛军传出的谣言,本能的认为这是个圈套,本来不想冒险。
但前面提到了,朔方军与李光弼有矛盾。仆固怀恩不服李光弼,他认为李光弼的小心谨慎仅仅就是畏惧叛军。
于是,在仆固怀恩的强烈坚持下,李光弼只好妥协,留下一部分兵马驻守河阳,自己和仆固怀恩亲率大军到洛阳与史思明决战。
r3z8jjXf78f8Uo1y.jpg

邙山之战形势图

这一战,李光弼的计划是占据险要地势,倚靠邙山安营扎寨。战局顺利,就与史思明一决高下。战局如果不顺利,也可以退守。
理论上讲,李光弼的安排没什么问题。但是仆固怀恩却有意见。
他坚持认为,决战就应该有决战的样子。大军要到平原地带安营扎寨。于是,他就在没跟李光弼打招呼的情况下,私自带着本部人马在平原地带扎营了。
临近决战前夕,李光弼视察各营,发现仆固怀恩违抗自己的军令,便当即派人联络,要求仆固怀恩迅速撤到山上。
可是仆固怀恩不听,你要我往东,我还非要往西。任凭李光弼如何下令,仆固怀恩全当耳旁风。双方为此僵持了几个时辰,始终没有个结果。
而在李光弼与仆固怀恩扯皮的时候,此时也在邙山排兵布阵的史思明注意到了唐军几乎都依山傍险驻扎,却唯有一支大军驻扎在平原。他当即意识到,这支在平原扎营军队就是大战的突破口。
很快,史思明的骑兵就对仆固怀恩的营寨发起了冲锋。而冲锋的结果,就是仆固怀恩的部队濒临崩溃。
看到仆固怀恩要坚持不住了,李光弼为了顾全大局,立即命令其他部队支援。
可是这样一来,一场防守战,就变成了正面遭遇战。
而正面交锋,以步兵为主的唐军哪里是范阳铁骑的对手?所以一场恶战下来,唐军又是以惨败收场。
事后,李光弼和仆固怀恩收拾残部,北渡黄河,退守闻喜。
驻守河阳的唐军得知主力失利后,也放弃了河阳,赶到闻喜和李光弼大军会合。
经过十四个月的对峙,唐军终于还是被叛军打败,丢掉了对河南的控制权。自此,史思明占据河北和河南,叛军的声势又达到一个巅峰。
sCGYgcE6vUCWYugC.jpg



史思明之死

邙山兵败后,朝野震惊,仆固怀恩被免职。
但肃宗还来不及追究更多人的责任,史思明就命令长子史朝义带着先锋部队,沿黄河一路向西,追击唐军,大有拿下潼关之后,二度攻陷长安之势。
不过,由于史朝义在西进过程中遭遇了唐军的顽强抵抗,史思明的计划未能得逞。
事后,史思明怒火滔天,大骂史朝义是个废材玩意,并扬言要对他实行军法处置。
对于史思明的举动,史朝义也很窝火。
他是长子,本该是理所应当的继承人,可史思明却宠爱小儿子史朝清。特别是当了大燕皇帝后,史思明甚至还当着众人的面说要想杀了史朝义,立史朝清为太子。
史朝义越想越来气。他的两个部将骆悦、蔡文景对此也是忿忿不平。因为史朝义要是被干掉了,他们这些太子党也没好果子吃。
于是,史朝义便在骆、蔡二人的怂恿下,带兵闯入史思明的营帐,将其活捉。
史思明被活捉后,不明所以,大骂到:谁敢如此大胆,谋反犯上?
这时,骆悦闪身出现,阴冷地说道:你本就是一个造反者,还敢说别人谋反?是你儿子史朝义的意思!
听说是史朝义要干掉自己,史思明当时便后悔不已。自己怎么就那么嘴欠,要当着众人的面说杀了史朝义。现在好了,把儿子逼反了吧。
不久后,史思明被史朝义下令勒死。
Vld2sf1punp1NiDD.jpg



内讧

史朝义杀了史思明后,在前线登基称帝。
登基之后,他并没有忘了远在范阳的弟弟史朝清。
为了把史朝清干掉,史朝义不惜内战。
而叛军在一场内讧后,元气大伤,不要说进攻长安了,就连自保也成了问题,叛军也因此走上了覆灭之路。
但就在叛军内讧时,唐军也在内讧。
首先是河东节度使邓景山贪污受贿,让士兵们饿肚子。河东军一怒之下,发动兵变斩杀了邓景山,并在河东大闹了一番。
河东军的兵变还没有结束,驻扎在翼城的镇西军和北庭军也发生了兵变。
兵变原因与河东军一样,也是觉得自己的长官是混蛋,兵痞聚众造反,杀了长官,然后对驻地的老百姓烧杀劫掠。
后来,就连一向服从朝廷命令的朔方军也发动了兵变。
李光弼在邙山被史思明打败后,便被调回到了京城。后来又被任命为了河南副元帅,镇守今天的江苏盱眙。而朔方军的主力,则被调到了绛州(山西新绛县)。肃宗原本是想等到时机成熟,再让朔方军东出太行山,与叛军决一死战。
可是,这一年的绛州正好闹了饥荒,根本无粮供给朔方军。而朝廷又不管朔方军死活。
时间长了,朔方军的兵痞也坐不住了。这些人发动兵变,杀了行营都统李国贞,并在绛州到处烧杀抢掠。
眼看这三个地方的兵变越闹越大,大有将整个山西闹翻天的节奏,被逼无奈的肃宗,只好把被自己雪藏了三年郭子仪请出来,封其为汾阳王,担任朔方、河中、北庭、潞泽节度行营兼兴平军、定国军副元帅。负责去搞搞定叛乱。
郭子仪被起用后,很快就以强力手腕处理了朔方军的兵变。
河东军、镇西军、北庭军见这架势,全都惊恐不已,纷纷要求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于是三场本就不该发生的兵变,就这么被郭子仪给压了下去。
kqrXP6Hid9mcP6qM.jpg



按理说,郭子仪平定了兵变,他可以顺势带兵出征,镇压叛乱。
可是在关键时刻,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肃宗李亨,却先后驾崩了。
公元762年四月,唐玄宗驾崩。
几天后,唐肃宗也驾崩了。
这爷俩双双去世后,太子李豫在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拥戴下,诛杀了密谋拥立越王李系继位的张皇后,继而登基,是为唐代宗。
代宗继位后,李辅国和程元振担心老将难以制服,便多次在代宗面前诬陷郭子仪。
当时,叛军仍然占据洛阳,代宗其实很想让郭子仪率军东征。但代宗登基不久,不想与宦官起冲突,毕竟宦官要害他,还是很容易的。便只好同意李辅国的建议,罢免了郭子仪。
事后,代宗为了从李辅国手中收回权力,就故意亲近李辅国,冷落程元振,导致程元振对李辅国很不满。
程元振为了继续往上爬,就私下里找代宗表忠心,表示李辅国的权力太大,奴才为了主子着想,愿意替主子除掉他。
代宗对此当然是不反对的。就这样,代宗不费一兵一卒,便把李辅国和程元振拆散,并借程元振之手,干掉了李辅国。
ehWYnUzrN7n2NlF7.jpg



乱世告终

公元762年十月,即李辅国被杀的当月,代宗下令,对史朝义发动总动。
唐军的主帅,代宗原本想让郭子仪担任。但程元振反对,代宗只好作罢。
后来,代宗又想让李光弼担任主帅。但大军还在调动时,江南爆发起义,李光弼被调去平叛了。
于是,主帅就变成了早先因为邙山之战而与被免职的仆固怀恩。
为什么是仆固怀恩呢?
因为唐肃宗死后,史朝义派人拉拢回纥,表示愿与回纥可汗瓜分中原财富。代宗也派人拉拢回纥可汗,想借回纥军平叛。而仆固怀恩是回纥可汗的老丈人,代宗让他挂帅,有借其身份牵制回纥大军的意思。
不过,代宗还是太天真了。他是中原统治者的思维,想用亲情牌忽悠回纥人。可游牧民族压根不认什么亲情,就认真金白银。
历史证明,回纥大军对于平叛,不仅没起到积极作用,反而还给唐朝的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ix9k7N73aIHN6xa9.jpg

壁画古籍上的回纥人

仆固怀恩上任不久后,决战打响。
这一战,唐军与叛军在邙山激战,双方都打了鸡血。战斗最激烈时,唐军的镇西节度使马璘甚至亲自冲到人群中砍杀。
最后,在精神和身体的双重考验下,叛军首先心理崩溃,掉头就跑。
唐军则乘胜追击,充分发挥了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在后面一路狂追狂砍。
一战下来,十余万叛军,被杀六万,被擒二万,史朝义的主力全军覆灭,仅率领数百名轻骑往范阳方向逃窜。
随后,仆固怀恩率唐军在后面不断追击,连克郑州、汴州、卫州(今卫辉)等地。
而在唐军追击史朝义时,回纥军攻入了洛阳,不仅洗劫了洛阳皇宫,并且还在城中放火杀人。
当时,在附近驻扎的朔方军和神策军看到回纥军队如此行事,不仅没有阻止,反而还加入了抢劫队伍。
据史料记载,洛阳因为这场唐军和回纥军的洗劫,有数万无辜百姓丧命。
更让人无语的是,唐军收复河阳、郑州、汴州等地后,也对当地进行了洗劫。洗劫过程前后持续三个月之久。
而唐军洗劫自己人的理由也很无耻:这些地方的很多人都曾依附过叛军,我们官军这是为朝廷斩草除根!
KFZhfFFxfOmkDhHf.jpg



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历时三月,终于跑回了老巢范阳。但是,此时叛军在范阳的守将李怀仙已经通过秘密渠道投降了唐朝。
史朝义在范阳城下,叫门不应,只好率部众继续逃亡,准备逃往契丹境内。
但是,他刚逃到半路,就被李怀仙的兵马拦了下来。眼见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史朝义只好找了一棵歪脖子树,上吊自杀了。
随后,李怀仙派人将史朝义的首级送到长安。至此,祸乱了大唐近八年年的安史之乱也终于被镇压了下去。
可是,安史之乱给大唐带来的巨大灾难,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结束。
当初为了尽快平定叛乱,唐代宗下令只诛杀史朝义一人,对李宝臣、李怀仙、薛嵩、田承嗣等叛军巨头表示既往不咎。
事后,这些人不仅没受到惩罚,反而被封为三公,有的甚至还追封了王爵。
代宗的“斩草未除根”,导致安史之乱明面上被平定后,河北三镇依然不受朝廷控制。
Ntl7Fq743tZLf7lL.jpg



而平叛阵营这边,李光弼、鲁炅、来瑱、仆固怀恩等,要么被宦官气死,要么被皇帝找茬杀掉,要么被朝廷逼反。甚至就连脾气极好的郭子仪也差点晚节不保。
看到这些人的下场,你会纳闷,到底谁是叛军?谁是唐军?
其实,仅从双方将领在战后的待遇就不难看出,安史之乱之所以难以平定,并非是什么小概率事件。安史之乱的爆发,也根本不是什么偶然事件。
在唐朝皇帝眼里,叛军也好,唐军也罢,都是一路货色。是不是叛军,取决于实力,而非立场。
当一个节度使的实力很弱,不足以撼动皇帝的皇位时,即便他曾经造反过,如薛嵩、田承嗣之流。在皇帝的眼里,他们也不算是叛军。朝廷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拉拢。
而当一个节度使的实力很强,足以能撼动皇位时,如郭子仪、李光弼,在皇帝眼里,他们就是叛军。即使他们没有造反,也没有造反意愿。皇帝也依然会时时刻刻提防着他们。

0

主题

162

回帖

332

积分

钻石:0 元

金豆:333 点

金券:-3 券

银豆:0 点

发表于 2022-9-8 04: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

0

主题

144

回帖

307

积分

钻石:0 元

金豆:308 点

金券:-2 券

银豆:0 点

发表于 2022-9-8 04: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0

主题

146

回帖

325

积分

钻石:0 元

金豆:326 点

金券:-2 券

银豆:0 点

发表于 2022-9-8 04: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0

主题

156

回帖

351

积分

钻石:0 元

金豆:352 点

金券:-4 券

银豆:0 点

发表于 2022-9-8 04: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

0

主题

146

回帖

325

积分

钻石:0 元

金豆:326 点

金券:-2 券

银豆:0 点

发表于 2022-9-8 04: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强调下版规的规定,如有恶意灌水从重处罚:
1.直接复制标题内容的;
2.禁止纯数字或者纯字母的;
3.乱打一通文不对题;
第一次删帖扣分处理,第二次直接禁言或封号处理,绝不手软,请大家珍惜自己的账号!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请遵纪守法,杜绝人身攻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有礼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