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这才是海南

搜索
查看: 1569|回复: 0

桓玄之乱:历时不过两年,却影响后世两百余年

[复制链接]

1015

主题

0

回帖

2100

积分

钻石:0 元

金豆:2106 点

金券:358 券

银豆:0 点

发表于 2024-5-26 03: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宁康元年(373年)七月,权臣桓温病重,至死都没能完成篡位的野心,临终前,他深知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为世家门所不容。
为了避免被清算以及保全桓家,他废黜了已经成年的世子桓熙,命年仅五岁的儿子桓玄继承自己的爵位,然后将权力一分为二,将控制的长江上游八州交给弟弟桓冲,其余则全部还给朝廷。
rXeziT6kbKbkbBOa.jpg

刘裕平定桓玄

做完这一切,他知道朝廷和其背后的世家大族们必会放过桓家一马,毕竟世家之间的默契还是有的。
即政治失意不会追究整个家族,毕竟谁也不敢保证自己的家族可以繁盛百年。
同月,桓温去世,桓玄继承了南郡公的爵位。
但因为父亲晚年有篡位的黑历史,东晋朝廷一直对桓家怀有戒备,在士族子弟普遍二十岁出仕的东晋,桓玄直到二十三岁才被授予太子洗马这种没有什么实权的官职。
几年后,桓玄才升迁担任义兴太守。
仕途上的不得志一直让桓玄闷闷不乐,毕竟父亲当年是何等的位高权重,但轮到自己,只能担任一个区区的太守,这有什么意思?
没多久,桓玄就弃官回到封地,途经建康的时候,他拜访了司马道子。
司马道子是东晋皇族,也是当朝宰相,如果能得到他的提携,自己的仕途说不定会顺利很多。
Sh5CtABrhVMV8Gkv.jpg

东晋时期疆域

但想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某次司马道子借着酒劲问了他这么一个尴尬的问题:“你父亲桓温当年想要篡位,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对于桓玄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又危险的话题,不管怎么回答都是错的。
如果说父亲不对,就是说父亲真的是乱臣贼子,那自己作为儿子,自然也属于同党,那就宣告自己政治上的死亡。
如果说父亲对,那么桓玄是不是也要继承桓温篡位的遗志?
可以说,这是一个关系到性命和未来的话题,桓玄自然不敢回答,只能吓得跪地不起。
要不是王府长史谢重看出桓玄的尴尬而为其解围,恐怕桓玄可不好收场,也因此,桓玄特别痛恨司马道子。
而通过这件事,桓玄也知道,原来过去二十年了,桓家依旧被朝廷猜忌着,无论自己做什么,朝廷都会压制自己。
与其一步一步被压制,不如学父亲当年那样,而且要比父亲走的更长远,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桓玄萌发了改朝换代之心。
qD9AdJ0AgdlDdj0l.jpg

东晋时期的荆州

桓玄的南郡封地在江陵,而江陵又是荆州刺史的治所,此时的江陵刺史是王忱,王忱是太原王氏王坦之的儿子。
当初王坦之和谢安合作,共同阻挠了桓温的称帝计划,因此王家和桓家其实不大对付。
所以在荆州,王忱处处跟桓玄作对,压得桓玄抬不起头来。
但没办法,谁让桓家势弱呢?只能苟着,蛰伏起来,等待腾飞的时机。
太元十七年(392年)十月,王忱病死任上,对于新的荆州刺史人选,晋孝武帝打算任命大舅子王恭接任,王恭也是王忱同族,但桓玄可不希望再有王家人压制自己。
于是派人入京贿赂晋孝武帝所宠信的尼姑支妙音,最终换上了势力相对弱一点的黄门侍郎殷仲堪,在支妙音的帮助下,殷仲堪成功出任了荆州刺史。
一方面殷仲堪需要借助桓家的威望治理荆州,而桓玄又需要借助殷仲堪的兵力帮助自己,双方一拍即合,成为形影不离的“好友”。
与此同时,桓玄还观望着朝廷局势,等待浑水摸鱼的时机,毕竟司马道子的专权早已引起门阀士族的不满了。
KH7f3P3C9skDD9hD.jpg

世家门阀可以轮流执政,唯独司马皇室不能掌握皇权

东晋本质上就是司马家小宗与南渡北方世族相互妥协的产物,为了维持世族门阀的一致利益,世家门阀可以轮流执政,唯独司马皇室不能掌握皇权
但淝水之战后,政治平衡被打破,宗室司马道子父子得以掌权,然而司马道子父子既专权又昏庸,搞得上下不断离心,尤其是门阀士族力量依旧强大的时候,意图削弱各镇的实力。
隆安元年(397年),青、兖刺史王恭打算起兵,算是一次小小的告诫,看准时机的桓玄则鼓动殷仲堪一起出兵。
此前桓玄就鼓动一次,但殷仲堪怕势单力薄,不敢轻举妄动。
如今王恭举起了大旗,甚至还联络自己,那还等什么?直接出兵。
眼看各镇蠢蠢欲动,司马道子为了平息众怒,砍了尚书仆射王国宝和建威将军王绪这两个背锅的,总算平息了王恭的怒火,至于桓玄,则因此进入司马道子的关注人物之列。
而桓玄也抓住时机,上书请求督广州,司马道子也不想他和继续跟殷仲堪勾结在一起,于是让其督交广二州。
但桓玄只是要个职位而已,根本就没打算去上任,摆了司马道子一道。
自王恭打算出兵后,司马道子就看出来王恭和殷仲堪的势力已经尾大不掉,因此在司马尚之的建议下,打算拉拢和发展一些盟友,以防这二人再次起兵。
但没想到引起豫州刺史庾楷的不满,毕竟司马道子居然把手伸向了庾家,庾家当年好歹也是当轴门阀,也容忍不了司马皇族权力太大,开始鼓动王恭出兵。
而王恭又拉来殷仲堪打算再次出兵,殷仲堪信心满满,认为此次势在必得,分给桓玄五千兵马和南郡相杨佺期一起出兵。
q3vp37Gm99X94x9m.jpg

北府兵曾经在淝水之战大放异彩

结果刘牢之的北府兵突然反水,王恭兵败被杀,桓玄等人只能退到蔡州继续与朝廷对峙。
为了分化瓦解殷仲堪等人,司马道子以朝廷名义降殷仲堪为广州刺史、封桓玄为江州刺史、封杨佺期为梁州刺史
这么一操作,让三人平起平坐,桓玄和杨佺期心满意足,殷仲堪独自受气,至此荆州就是三足鼎立之势。
说实话,此时势力最强的依旧是殷仲堪,为了防止另一家独大,他玩起了制衡。
杨佺期想打桓玄,他不允许,桓玄想打杨佺期,他也不允许,但桓玄却不肯放弃,趁着殷仲堪,开仓赈济灾民时派兵袭击巴陵,又拦住了梁州刺史郭铨,谎称收到朝廷密诏讨伐杨佺期,然后打算让兄长桓伟为内应,里应外合。
但桓伟是个比较怕事的人,直接把桓玄给卖了,殷仲堪以桓伟为人质,苦劝桓玄罢手。
但桓玄不肯放过这次机会,认为殷仲堪是个优柔寡断之人,必然不会伤害自己兄长,依旧出兵。
在巴陵,桓玄先击溃殷仲堪派遣大军,随后进军至江陵。
u1hAizyFSkKR9Hkj.jpg

东晋末年,战乱频繁

不久殷仲堪和杨佺期联手进攻,桓玄先退军示弱,殷杨二人在后穷追,最后却为桓玄所败,至此桓玄彻底掌握荆州。
隆安四年(400年),眼看桓玄彻底掌握荆州,朝廷无奈,只能允许其加都督江州及扬州豫州共八郡诸军事,领江州刺史。
被朝廷忌惮打压手无实权的桓玄,仅仅三年就获得如此地位,可以说其能力相当强悍。
朝廷为何答应的如此干脆呢?不答应不行啊,因为孙恩起义都快推翻朝廷了。
当然这锅还是司马道子儿子司马元显的。
先说说司马道子这对父子,本来晋安帝是个幼而不惠,口不能言愚钝皇帝,朝政大权都由司马道子掌握,但没想到却被儿子偷了家。
作为司马道子儿子,司马元显继承了父亲的阴险狡诈的秉性,趁着父亲喝醉的时候,以傻皇帝的名义下诏免了他父亲的职位,然后由自己接替。
司马道子一觉醒来,才发现自己好不容易掌握的权力居然被儿子抢了,虽然暴跳如雷,但无可奈何。
至于司马元显,其实也就这点能力,阴险狡诈是不假,但却志大才疏,彻底葬送了东晋。
隆安三年(399年),司马元显下令将江东八郡的免奴为客者,发配到江北参军,这引发了大规模的起义。
按照当时的规定,一旦从军就无法脱离军籍,其家属也要归军,全家还要从原有的土地上迁到当兵的地方。
这意味着大部分家庭都要失去财产到前线去驻防,至于自己的土地,则会被权贵们占据,相当于断了百姓的活路。
于是,八郡起义爆发了,其中最具号召力的就是孙恩这支起义军了。
N9w5716sBB7Q7qt6.jpg

孙恩之乱

孙恩是琅琊孙氏,叔父孙泰是“五斗米教”的教主,早在王恭第二次起兵的好时候,孙泰就准备起事了,但因事泄被杀,孙恩就带着残余的部众逃亡舟山群岛上蛰伏。
随着八郡起义爆发,孙恩看准时机举起了大旗。
隆安三年(399年)十一月,孙恩在上虞顺利登陆,杀了上虞县令后向会稽进攻,会稽太守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迷信鬼神,最终被孙恩杀死。
一时间孙恩声望大增,各地义兵都响应孙恩,其势力迅速壮大,准备进攻京口,直接威胁到都城建康,朝廷慌忙派出谢琰、刘牢之前往镇压。
桓玄得知后,声称要勤王,但实际上只是想浑水摸鱼。
在孙恩被刘裕击败后,司马元显立即让桓玄回去,但吃到嘴边的肉怎么能吐出来?气的司马元显当即准备出兵。
当然司马元显的主要目的也是要掌握更大的权力,要是把目前地盘最大的桓玄拿下,足以帮助自己登上梦寐以求的宝座。
元兴元年(402年),司马元显以刘牢之为先锋,下令讨伐桓玄。
vSzZQ6d8QdDTdD6N.jpg

刘牢之

一开始桓玄还是非常吃惊的,毕竟孙恩之乱刚刚平定,司马元显又要出兵,显然不是时机啊。
但堂兄太傅长史桓石生告诉他这个是真的,立即让桓玄戒备。
话说司马元显都要出兵了,也不避着桓家的人,属实有些自负。
而刘牢之,虽然被任命为先锋,但他也有自己的算盘,此时东晋属于三足鼎立的局面,建康以南的十五个州被桓玄掌握,刘牢之掌握七个州以及北府兵,朝廷只能掌控太湖和钱塘江流域
因而刘牢之担心桓玄被消灭后,下一个就轮到自己,除此之外,他想渔翁得利,坐看司马元显和桓玄大战,自己再出手消灭获胜的那个,自己就可以可名正言顺的做大。
因此刘牢之的出征路上拖拖拉拉,还没到荆州,桓玄已经顺流而下杀的司马元显措手不及。
为了拉拢刘牢之,桓玄派了刘牢之的堂舅何穆当说客。
面对桓玄的拉拢,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外甥何无忌、部将刘裕纷纷劝他,让他立即和桓玄决战,但刘牢之不听,不战而降,建康失守,司马元显一系被处死。
至此东晋朝政大权都被桓玄掌握,而入主建康第三天,就削了刘牢之的兵权。
刘牢之想要起兵,但犹豫不决,人心尽失,心灰意冷下自缢而亡。
至此,桓玄成功做到了父亲当年的位置,而他也要完成父亲当年未完成的事情——篡位。
元兴二年(403年)正月,桓玄自任大将军,九月被封为楚王,加九锡,然后各种搞祥瑞,为篡位做准备。
同年十二月,桓玄在姑孰即位,立国号为“楚”,尊父亲桓温为太祖,建立了桓楚王朝。
L1pE8muUMzQ3g1eG.jpg

桓楚疆域

但桓玄当了不到半年的皇帝就被赶下来,四处逃窜中死于江陵,伴随桓玄之后崛起的就是开创南朝的宋武帝刘裕。
从元兴元年(402年)桓玄诛杀司马元显到篡位称帝,再到永始元年(404年)被诛杀身亡,桓玄之乱历时不过两年,却深刻影响了后世历史走向,即以刘裕为代表的寒族崛起
前面说了,东晋的门阀政治本质上是脆弱的皇权与侨居的世族联合的临时机变产物,而士族门阀本身为了维持各家的地位,就不可能允许一家独大,更不允许司马皇室重振皇权。
但门阀士族为何可以容忍缓冲灭了殷仲堪、杨佺期占据荆州?进而占据长江中下游?甚至诛杀司马元显?就是因为之前晋孝武帝与司马道子父子开始剥夺门阀士族大权,意图重振皇权。
这些行为不仅严重触犯了门阀士族们的政治利益,甚至还有进一步威胁到门阀士族最为核心的土地利益。
可以说门阀士族对桓玄上位的默许,并不是认可桓玄的威望有多高,毕竟比桓玄威望高的多了去了,而是对东晋皇室图谋重振皇权的一次反击
各家门阀是希望桓玄能够在上位后,继续维持门阀政治及其背后的经济利益,是希望能够成为王导和谢安那样的人。
至于刘牢之也是如此,桓玄能够使刘牢之率领北府兵归降,并借此彻底掌握局面,并非桓玄与北府兵关系有多铁,而仅仅是因为刘牢之对司马元显的不满与忌惮。
pf522dwRR13Q2Q6Q.jpg

宋武帝刘裕

但随着桓玄的篡位,门阀和刘牢之为代表的北府将都对桓玄失望了。
毕竟桓玄篡位已经侵犯了各个门阀士族的利益,而且作为一个开国之君,桓玄一点都没有开国之君的气度,既没有励精图治,也没有保境安民,反而骄奢荒侈、游猎无度、以夜继昼
至此东晋上至门阀世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对桓玄离心离德,而桓玄又大量解散出身低微的北府兵,他们的出路要么北逃要么造反,失去民心的桓玄败亡是必然的。
伴随桓玄败亡的就是刘裕的崛起以及以刘毅、檀道济、王镇恶、刘穆之为代表的寒门士族,最终击败了以桓玄为代表腐坏了的旧门阀,这是历史趋势,也是东晋之后南朝的历史趋势。
自刘裕称帝后,南朝寒族不断崛起,终结了门阀掌权的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
此后底层人需求阶层突破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皇帝为了平衡士族力量,最终催生出了大杀器——科举。
可以说,桓玄之乱彻底影响了日后南朝政治格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有礼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